
IC"lsNq52 离高考不到一个月了,莘莘学子一面咬紧牙关冲刺,一面咒骂:这该死的高考;曾经历过高考的人每年这个时候也总在想,那是青春岁月一段多么痛苦的记忆呀。然而,有个人却站出来,公然为这个众人眼中讨厌的家伙大声叫好!他就是北大法学院教授,孙东东。
.\)`Xj[? 上月,中国法学会召开 “从招生制度改革谈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问题”座谈会,孙东东指出:“‘一考定终身’的做法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自上而下的好制度,是目前看来最公平、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。”此语一出,孙东东“声名鹊起”;就在此前,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提出按照各省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指标,孙东东也站出来公开指斥徐不懂教育,纯属作秀。
cBcfGNTJ~ 一时间,孙东东成为现行高考制度的忠实拥护者,与大众呼吁的高考制度改革背道而驰,网上骂声一片。
T-,T)R`R 日前,本报记者对话人称“北大法律系第一能言善辩之徒”的孙东东,听他如何慢条斯理地为高考制度辩护。
mWEaUi)Zz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所有人上大学
+U9m 青年周末(以下简称“青周”):您在什么情况下说 “‘一考定终身’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”这话的?
a4{~.Mp 孙东东(以下简称为“孙”): 4月10日法学会和教育部举行的座谈会上,很多媒体说复旦打破了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制度。我就说,“一考定终身”不好,不好在哪里呢?很多人说只一次高考万一有闪失,就耽误了孩子一生。但是,每年9月份你到校门口去看看,到底是兴高采烈来报道的多还是愁眉苦脸的多?
b* (~8JxZ 青周:您看到的都是来上学的,那些被制度耽误的失败者您当然看不见了。
sT8(f=^)8F 孙: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上大学。教育部公布的这几年的高招录取率全国平均是54%,北京74%,上海75%,河南、山东都有62%,我们经过努力使多数人能够成功。那46%绝大多数是考不上大学的,就是考十次也考不上,不能他们考不上就说我们的制度有问题。
m03D+@F 我们只能让冤死的少些更少些
T6mbGE*IeE 青周:考十次都考不上不正说明这种制度有问题吗?46%也不是少数呀?
f4[fXP;A 孙:他们为什么一定要通过高考成才呢?其实,我们社会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多元化的了。除了高考,还有自考、成人高考、职大、夜大,还可以复读再考。
ja !K2^ 青周:为什么要他们放弃高考呢?连公平地参加考试机会都不能有吗?
@N+ }cej 孙:我们每年有全世界最多的在校大学生,2000万,都不公平吗?高考就很公平,用学习成绩说话,学得好就考得好。
0i/!by{@ 青周:学得好就考得好吗?碰到意外,考不好上不了大学,这不是“一考误终身”吗?
NN>E1d= 孙:“一考误终身”的情形只是极少数,如果是多数,高考制度也不能维持到现在。近30年来,通过高考是选拔培养的人才多还是毁掉的人才多?我们经常提到以人为本,要以多数人为本,不能以少数人为本。事实上,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高考制度是唯一的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、利国利民的良性社会运作模式。
<5@VFRjc 青周:您这样说好像这个制度没有瑕疵似的?
rG[iEY 孙:制度总是为多数人设计的,任何制度都有冤死的鬼,现实点说,我们目前只能让冤死的少些再少些。
8G3CQ]G 只有高考成绩才是对能力最终检验
y#tuwzE 青周:您心目中,人才就是指那些凭一次高考选拔出来的人吗?
3lr9nBR 孙:人才是那些有着科学、人文精神,有着发现、认识、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能力的人。而这些能力,完全可以从中学课堂知识教育中培养出来。一个中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充分调动知识储备,积极沉着应答,考出高分,正是个人综合能力强的体现。
3<F\5| 我还就告诉你,也只有高考成绩才是对学生能力的最终检验,平时模拟考试什么的都不能说明问题。
E&>3 {uZI 青周:一次考试的误差总不会比几次平均考试成绩的误差还小吧?
)c*NS7D~f 孙:误差是可以通过考题的科学设置来降低的。平时考试有高考那么正规,题目设计有高考那么全面科学吗?很多学生模拟考试忽高忽低就说明平时考试不能说明问题的。
tV.qdy/]} 把板子都打在高考上高考冤死了
T<XGG_NOl 青周:一次高考怎么就可以体现综合能力呢,动手能力恐怕不能吧?
]rC2jB\,M 孙:能力的如何测试,关键还是考试内容的设置,动手能力完全可以涵盖到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中去的。大家喜欢谴责 “高考指挥棒”,说它钳制了民族的创新精神,这其实是目前高考命题过于迁就中学教育内容。高考指挥棒的正确使用,是指得中学教育跟不上,从而只能放手全面地教育学生。我就是赞成高分高能的说法。那么复杂、结合了多种能力考核的考题,要取得高分没有能力行吗?
^i+ d 3 说动手能力,比如系鞋带吧,这是学校该负责的事吗?家庭更要负责吧。学校教育的承载力是极其有限的,不能把人生、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压在学校教育的身上。这不符合教育规律,与高考制度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,都把板子打在高考上,高考真是冤死了。
<KY \sb9 青周:低分就没有高能吗?您是法学教授,只看重高分高能,对考生公平吗?
p6S{OUiG 孙:在高考同一个平台上,分高者上,分不到者下,这本身就体现了公平。
@2(7
ZxI 青周:各地的教育水平明显不同,高考还算是同一个平台吗?
|y%pJdPk= 孙:教育水平的不同到底是什么造成的?是高考吗?其实,我们现在是在替历史还债。过去对教育耽误太多,我们从恢复高考以来,都是埋头在替历史还债,在还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公平。但请别忘了,高考还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,不是公民教育,无法做到人人平等。
[l#
8}dy 你知道复旦面试条件有多苛刻吗
W3Gg<!*Uo 青周:您说目前“一考定终身”最公平,那“目前”会保持多久呢?
NSs"I] 孙:在大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前,从现在到10年后,至少10年,这个目前基本都不能变,也不会变。高考制度是大学选拔人才的主流途径,甚至是唯一途径。若要改,必须要政治体制改革了,人事制度改革了,人口数量减少了,学校数量大增了,教育理念多元化了,中学教育和大学教学完全脱离了。这些没到位,保持现状最明智。
/Q]6"nY 青周:为什么当人们看到复旦、交大实施面试改革时,那么欢欣鼓舞呢?
H#/ #yVw 孙:那是因为,你们不知道他们这次实行面试高考真正的原因。他们就是为了在北大清华招生之前,提前预定一批尖子生。要参加面试,条件有多苛刻,你知道吗?
}OZut!
_ 青周:复旦的面试就没有可取之处了?
8`g@
)]Iy 孙:千里马有,伯乐有吗?专家的意见怎么整合?大规模面试,需要多少专家?中国有多少考生?今年估计达到1000万人,怎么面试?谁吃得消?完全不可行。没有任何一种面试方法可以在20分钟内看准一个人,今后出了问题,骂声恐怕比现在还大。
3T1t !q4/5 国外都说我们高考好
({&